绿野小屋

Devoid of complicacy.

剔除每一寸多余的杂质

2024-1-23·话题深潜

我发觉最近总是在做减法——我删掉了 Chrome 书签里不常用的网站,舍弃了好多之前用过的互联网产品,移除了博客的后端,甚至还从用了十几年的全拼输入法转到了冷门的双拼输入。我意识到自己或许有某种奇怪的「洁癖」,不过这没什么好抱怨的,因为一切都在向让我感到舒服的方向发展。

从繁杂中脱身

先掸屋内尘

去年年末我写了一篇「新时代独立博客走弯路式搭建的最佳实践」,记录了我是如何重写了一次博客的代码,然后重新捡起写博客的习惯的。我不乏基本的自知之明,那篇文章起这样的标题,就是因为我自己确实认为这个走弯路的方法不怎么聪明,我只不过是选择了当时令自己最舒服的方案而已。

在过去一个月的使用当中,我遇到了不少问题。由于 Next.js 的缓存机制,我在后端发布新文章之后,前端并不能及时更新,并且还因为 Vercel 构建的问题和我代码功底的薄弱导致了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结果就是每次有新文章发布,我都要在各个地方修修补补。跨年当晚,我定时发布了我的年度总结,我还特地提前设置了一个 Cron Job,在文章发布后自动清除缓存,结果前端还是报错了。于是我在新年的前半个小时修好了 2024 年的第一个 Bug,想起来还挺好笑的。

我最终决定把文章数据都以 Markdown 文件的形式储存在项目目录下,毕竟在此之前我也一直在用 Typora 写博客。在简单评估了几个相关的 JavaScript 库之后我就开始动手了。花了两三天的时间和一次修 Bug 修到崩溃的工夫就做好了。

现在博客的构建速度比以前快了半分钟,我要做的也只是把写好的 Markdown 文件扔进 Git 仓库,提交 Commit 然后推送,还能水一水 GitHub 贡献。这么看来,我之前想要把项目维护和文章发布这两个流程分开的想法,对于个人博客来说没有必要,反而提高了成本。事情还是越简单越好。

这之后我还想过改用 MDX,这样就能在博客文章里用 React 组件,能实现不少花里胡哨的效果。不过进一步考虑过后,我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这样会让文章数据的可移植性变差,最重要的是,我写博客时应该关注文章本身,不需要额外的组件。

自我反思过后,我发觉自己在个人博客这一个项目上花的时间太多,把这些时间节约下来做其他的有意义的事情会更好,毕竟说到底,博客只需要保证基本的编写和阅读体验。

秋闱软月云梳翅

双拼作为中文输入方案已经出现很久了,但使用者不多,我也是最近才了解到。一方面觉得新奇,另一方面也确实觉得双拼十分聪明且省事——每个字,无论全拼的打法多长多短,都只需要按两下按键就能打出来。

双拼实际上是对全拼输入法的一个映射,用户可以自定义映射方案。我使用的是「小鹤双拼」,在这个方案中,声母 sh 被映射为 u,韵母 uang 和 iang 被映射为 l,所以用户只需要输入 ul 就能打出「双」字。

在双拼的打字方案中,用户输入的每两个字母被认为是一个汉字,这两个字母中的第一个是声母,第二个是韵母。零声母音节的处理有几个选项,在我选择的方案中,单字母的零声母音节需要把同一个字母输入两遍(如「啊 (aa)」);如果本身就是两个字母,就输入本身;如果是三个字母,就只有 ang 的情况,输入 ah 即可。

虽然双拼在一些细节问题和部分常用语快打的情况下不如全拼,比如 xx 不能打出「谢谢」,只能打出「下」,但它对整体打字速度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另外一个我很喜欢双拼的点是打字时有很强的节奏感,因为每打一个字都需要按两下键盘。如果你也用机械键盘打字,大概也会喜欢上这种感觉。

相比五笔输入法,双拼的学习成本要低很多。我使用的「小鹤双拼」还有一段十分有趣的记忆口诀:

秋闱软月云梳翅,松拥黛粉更航安。

快莺两望奏夏蛙,撤草追鱼滨鸟眠。

第一句「秋闱软月云梳翅」中的「秋」可以按下两次 QWERTY 键盘的第一行第一个按键 Q 输入,因为 Q 既是声母 q 也是韵母 iu。同理,W 对应 w 和 ei,R 对应 r 和 uan,T 对应 (y)ue。以此类推,就可以记住所有的键位,再多加练习,一天内就能记住所有的按键,一周内能正常打字,至于再往后打字速度会有多大的提升,我不敢说,因为这也只是我用双拼输入法写的第一篇文章

信从四面八方来

不久前我发现了一个叫做 Shortwave 的产品,大概是一个 Gmail 的第三方邮箱客户端。我一开始有些疑惑,不明白为什么简单的收发邮件还需要为了用户体验做一个全新的客户端,而且仅限于 Gmail,还真的有人买付费版。

或许是国内外对于电子邮件的需求不同吧。不过,在我上手使用 Shortwave 之后,我的确被它方便的邮件管理方法吸引住了。虽然没到让人拍案叫绝的程度,但体验很舒服。尤其是把所有未读邮件标记完成后,信箱空空如也的感觉很是让人满足。

比较可惜的是,我并不常用 Gmail,但我确实有不少服务绑定了 Gmail 邮箱,没法彻底弃用。我这才发现我各个平台的邮箱地址有些许混乱,如果有能让我在同一个邮箱收取所有邮件的方法就好了。毕竟邮箱我不常用,不想收邮件时两头跑,但在使用一些服务时也离不开,与互联网上的陌生人交流用邮件也会更舒服。

我一开始的想法是把我最常用的域名邮箱 hi@guhub.cn 绑定到 Gmail 上,不过后来发现谷歌的域名邮箱服务是收费的,便放弃了。随后选择了一个更合理的方法,就是把另一个邮箱的邮件自动转发到 Gmail,这样我就可以在 Shortwave 上管理我所有的邮件了。

本着「少即是多」「能减就减」的原则,我还完全弃用了另一个我不常用且长期缺少维护的服务——Feedly,一个 RSS 阅读器。因为 Feedly 的更新提醒功能和 RSS 转邮件服务是付费的,我也很少有心每天打开 Feedly 查看我关注的博客有没有更新。

我改用 Blogtrottr 订阅 RSS,这个服务可以免费把我订阅的链接的更新内容发送到我的邮箱。虽然看上去有些年代感,但能正常使用。我认为 RSS 不是用来阅读的,只是起一个更新通知的作用,Blogtrottr 完全可以做到。并且它不需要在我的浏览器书签里多占一个位置,我只需要在新增订阅的时候登录 Blogtrottr,其他时候完全不需要知道它的存在。我就喜欢这种安静又能干的。

燃尽的热情需要清理

前段时间突然对网络信息安全感兴趣,于是和很多 Geek 一样,弄了一个自己的 PGP 密钥对。然后又注册了 Keybase,一个关注通信隐私安全的即时通讯软件,可以使用 PGP 加密通信内容。不过,这类通信软件最大的问题是用户少,注册过后我的通讯录里一直是空的。仔细思考过后,我才发觉,我并没有日常信息加密的需求,至少在我的朋友之间没有;如果陌生人有和我加密联系的需求,对方完全可以用我的 PGP 公钥发送加密的电子邮件给我。我之所以注册 Keybase,也完全是因为一时兴起。

每天我的电脑都会自动打开 Keybase,出现在我的任务栏里,但我从来没有用过它,它就这么占了一个没用的位置,最后我还是把它卸载了。

之前我还因为有在浏览英文网页时随时查生词的需求安装了 DeepL 客户端,这样只要按下 Ctrl+C+C 就可以自动翻译选中文段。这确实很方便,尤其是我之前在翻译一篇长文时。不过,当我的翻译工作完成之后,我就很少再使用 DeepL 了。并且,再遇到生词时,我也早就习惯了使用其他词典。

比起偶尔的方便快捷,我更希望我的任务栏不要被应用图标塞满,其中有好多我根本就用不到。当我仔细浏览我的应用列表时就发现了好一些这样的软件,比如用于连接手机屏幕的 scrcpy 和一个可以检测电脑上安装了多少 Chromium 内核软件的程序等,多半是之前一时兴起,安装过后玩过一会就再也没碰过了。

在简明中顿悟

发间微风

我从 2019 年开始写代码做 Typecho 主题的时候,经常能见到「简洁」这样的字眼,我也时常给自己的主题打上这样的标签,因为大家似乎都喜欢「简洁」的东西。

可我当时并不清楚「简洁」的含义,我相信圈子里其他业余的设计者也不明白。那时,似乎大家都认为白底黑字,再加上阴影和边框之类的装饰,只要没有花里胡哨的图案,就算是简洁了。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做 Minimalism(极简主义,最小化主义)的 Typecho 主题,它的设计名不副实,采用的是烂大街的顶部导航和双栏布局,侧边栏还包含了最新评论、最新文章等附加信息。如此平庸的设计居然标榜「极简主义」,可见作者完全没有认真思考过。

我之前一直没能参透「少即是多」的思想。有一位 Bilibili Up 主说的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口号一出现,思考就停止了。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这句话也算得上一句口号,但抛开潜在的罗素悖论不谈,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在大家都在吹捧某一概念的时候,这一概念的真正意义就会被弱化,因为未经思考的重复会剥离意义。极简主义、少即是多这样的词句也早就成为了口号,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实践它,但忽略了最原本的含义和目的。

如果不是亲身体会到「简单」的舒爽,没有脱离「繁杂」前的焦灼感形成对比,呼喊简洁的口号对我而言仍然是空洞的。

我的 C 语言老师时常跟我们强调「模块化」和「逐步求精」,本质上也是把复杂的事情分成细小的、简单的部分,这样在处理每一部分的问题时都会有一种简单、清晰的舒适感。

这种「舒适感」让我想到了 Taylor Swift 的 Karma 一曲中的一句歌词:

Karma is the breeze in my hair on the weekend.

周末时吹过我头发的微风。是一种需要操心的事情很少,一身轻松,可以专注在一件事上,喝着咖啡或者茶度过一个安静下午的感觉。

文字不需要装饰

最近在读刘天昭的《毫无必要的热情》,她的文字最吸引我的是每一句描述都很简单。如果不经心地读下去,会觉得像凉白开一样索然无味;如果带着一些遐想去读,简单的文字能在脑海里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

或许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文字,但至少我在写博客时,也会尝试实践「少即是多」的原则。我在重读这篇文的前半部分时,发现我写了很多不必要的「了」字,把它们删掉之后,意思没有改变,并且变得更加简单明了。

有的时候我觉得某些人的文字(当然也包括以前我自己写的文字)读起来十分啰嗦,就算不觉得啰嗦,也觉得平庸,不能从字里行间看出这个人的个性和素养。我想,其原因之一,就是我和不少人在汉语言的学习中走了弯路,早早地习得了啰嗦的组词造句方式,没有刻意地打磨过自己写的东西。

极简主义于写作,不仅优化了表意能力,还能透露出个人的修养。通俗地讲,能让读者发出「这人的文字读起来有不一样的味道」之类的赞叹。

少揽别人的活

说到这里,我又不禁想到,国内有不少软件和服务总是因为种种原因,给自己的产品里添加不属于自身定位的功能。淘宝、拼多多,甚至是网易云音乐,都有应用内的短视频功能,也就是说用户可以在购物软件、音乐软件里刷短视频,还能在知乎这样的问答平台里看直播。

这也是为什么我对开源软件更有好感。它们不需要为了商业目的让程序变得臃肿,能集结社区的力量专门做好一件事,可谓简单高效。

用一个有些俗套甚至好笑的比喻来说,如果我的电子设备是一座江山,而我是这里的王,我更希望我手下的干事各司其职,而不是互相抢活干。倒不是说多面手不好,只不过分工明确才能保证效率,而且每个人只要做好分内的事就行,大家都觉得舒服。


本想记录最近做的一些「减法」,但写着写着就也有了不少随想,便顺着思绪写下去了,希望能给你一些想法。